2011年,SAT2340,GPA3.97的学生被哈佛、耶鲁、斯坦福以及塔夫茨无情拒绝;
2013年,哈耶普斯同时拒绝了一位SAT2400,ACT36分,GPA4.0的申请学生;
2015年,SAT2400的一位学生被所有常青藤学校拒绝;
就在上个月,芝加哥大学宣布,将从明年开始取消对美国本土学生标准化考试SAT和ACT的要求,变为可选项;而国际学生也可以选择递交IB预估分或者A-Level成绩。
当我们擅长的标化高分再也不能敲开美国高校的大门,究竟什么才能入招生官的眼?
上个月, 芝加哥大学宣布从明年开始将学生标化成绩变为可选项(test-optional),这产生了跟风效应,美国已经有数百所大学也相继采取这一措施。
这项举措背后的原因,在芝加哥大学的官网上明确呈现:
GPA和考试成绩不是衡量你的唯一标准(you are more than your GPA or test score) 。我们想看到,你通过申请材料发出自己的声音,讲述自己的故事。
然而长时间以来,“标化高分”一直是中国学生的长项。当连拿高分都不能敲开美国大学的大门时,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成绩优秀的人成千上万,我们为什么选择这些学生而不是其他人?
弗吉尼亚大学前招生官Parke Muth说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这不仅是他再决定录取时想问申请学生的问题,也是每个申请学生自己不得不严肃考虑的事情。
对于很多中国家庭来说,美国大学申请是一个难以捉摸、难以把握的过程。
比如被称为“美国高考”的SAT考试,也就是美国的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美国大学对于“高考”成绩的态度与中国大学截然不同,他们并不唯“分”至上,他们会无情地拒绝很多SAT高分甚至满分的学生……
2013年,中国学生熟知的哈耶普斯同时拒绝了一位SAT2400,ACT36分,GPA4.0的学生。这并不是近几年的“新风向”,早在2011年就有媒体曝出过SAT2340,GPA3.97的学生被哈佛、耶鲁、斯坦福以及塔夫茨无情拒绝。扯点近的说,2015年,SAT2400的一位学生被所有常青藤学校拒绝了……他们并不是个例,每年被拒绝的SAT满分学生可以说有一大把。
这是为什么呢?
南加州大学招生办主任Tim Brunold对此作了很好的总结:
现在所有人都过于看重考试的重要性,认为除了高分其他的就都不需要了。但是在美国,获得高分并不能保证一切。我们一直在拒绝一些拿到高分的学生。
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近一百年来,这个理念一直被美国高等教育界奉为圭臬。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大学通过一系列的课外活动列表、申请文书、面试的考察,正是希望了解他们将要录取一个怎样的人,而这些人又将组成一个怎样的社群。
对于在标准化考试底下艰难生存的中国学生来说,也是时候将关注点转移一下了。我们往往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热爱什么、想要什么,从某个程度上说,美国大学申请提供给我们一个契机,让我们开始认真地探索和认识自己内心。而这种探索是必须的,也是终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