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毕业生发万字长文告诉你如何申请名校!

硕士选校 本硕连读
发布时间:2019-02-02 11:24:37

耶鲁毕业生发万字长文,详述美国名校申请经验

 

为什么要申请名校?

 

与很多其他的中国学生不一样,我在十年级以前并没有仔细想过要上哪一个大学。记得那时我们家也并不特别注重"名牌",父母的意见甚至是,如果争取不到资助,就上我们所在的美国新泽西州学费便宜、教学质量也不错的州立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说到底,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成不成材,主要是看自己是否努力。但后来这种想法一定改变。

 

许多过来人对我们说,尽管在课堂内,名牌大学的教育质量不一定比一般的"非名牌"大学好多少,但在课堂外,名校学生和教授的素质却能比一般大学高出一筹。在一九九八年五月中国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期间 "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上,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前华人校长田长霖博士说,未来的大学必须非常关心学生的生活 ,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的东西,往往比课堂上学到的多。这番话也指出不能光看课堂上如何。大学本科四年是人生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你交下什么朋友、建立什么社会关系、认识什么教授、被哪种人影响、被哪种学习环境薰陶、遇到什么样的机会,这都与你去哪所大学至关重要。这些,尤其是"机会",也许就是名牌大学能给你提供的最重要的资源。

 

另外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社会各界--研究院的招生工作人员、公司的人事部负责人、各种基金会的项目审核小组成员--简而言之,那些可能决定你的未来命运的人,都或多或少地对名牌大学有一种固定的印象。"名牌大学"被社会各界推崇,这已是既成事实。它们的一举一动会比”非名牌大学”产生的社会影响要广泛,它们在人的心目中确实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成为”优秀”与”杰出”的代名词。不管你是否赞同这种印象,它们的确是许多人做出选择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从这一点看来,那些望子成龙的中国家长们急切地想要子女们进"名牌大学",也是不无道理更无可非议的。

 

还有,名牌大学的名气到底从何处而来?名牌大学不是各领风骚三五年,像哈佛大学建校三百多年,在高校林立、激烈竞争中稳居美国高等院校的榜首,靠的是实力,绝不是浪得虚名。一个学校的实力由多种因素构成,取决于财力是否充足,招生是否严格,教授的教学质量如何,它在各个学术领域的影响大小,以及学校本身不断创新,随著社会需变化而调整的弹性。

 

当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名牌大学不是十全十美,要不是学生成材的绝对保证。我想这一点无须我多绕舌。

 

一、开始要早:对目标与步骤心中有数

 

于是,升入十一年级,我开始为申请大学作准备时,就更多地注意美国的名校了。其实,我这时开始还算晚了一些。所有的高中学生顾问都会告诉你,为上大学作准备应该从一进高中(即九年级时)就开始,越早开始越好。最好是在上九年级前就有大概的目标,高中四年上什么课程,参加什么课外活动,竞选什么学生课外社团的职位,暑假时干什么,等等,都要围绕这一目标来安排。因为在报考大学时,审核人员不光要看你在高中的成绩、荣誉和课外活动记录,也要看你在高中四年是否有计划、有目标地受教育,你的课程是否承上启下,课外活动参加得是否有连贯性、逻辑性。最主要的,也就是看你在这四年中是否有进步,常常有学生九、十年级时还一团浆糊,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业和功课上,

 

等到十一年级突然开窍,意识到进大学对于一生的重要性,可到这时也晚了。头两年的成绩摆在那里,教师和同学对自己也有成员,到这时才想改变局面已很难了。我有个朋友的情况就是这样,非常可惜:尽管他十一、十二年级的成绩不错,但是最后还是没有被他最想去的康乃尔大学录取。

 

不同于亚洲国家的大学系统,美国的大学均独立招生。美国大学招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们,在几千个报名的学生中挑选录取谁的时候,要衡量许多不同的因素--在高中的学习成绩、全国统考成绩、一技之长、领导才能、义工记录以及你在填申请表格时所写的几篇作文、教师写的推存信,等等。越是好的大学,越强调它们在录取学生时没有统一固定的标准,而是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人来评判。

 

幸运的是,我在高中头两年的成绩还不错,门门都在荣誉班得A ,年级排名在前十名之内,与老师的关系也很不错。在课外活动方面,我一进高中就参加了学校的文艺刊物编辑工作。我业余酷爱写诗,在高中第二年当上了校刊的诗歌编辑,看来也很有可能在第四年当上主编,并多次在校内校外发表自己的作品。我对自己进行客观的估计后,觉得照当时的成绩和全美预考(PSAT)分数,即使进不了"三强"--普林斯顿、耶鲁和哈佛,进录取率较高、竞争相对不那么激烈的康乃尔大学或西北大学还是可以的吧?

 

二、学习成绩

 

GPA和班级排名尽管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各个学校还是一致同意,最重要还是高中时的成绩。大学招生人员要考察的申请者在高中时的成绩,主要从三个层面审核:在学校成绩单上的成绩(用ABCDF字母来表示,连同加减号,可以分出十来个等级)、平均成绩(Grade Point Average,简称GAP)和年级排名。这些数据对于学校的意义都不一样:字母成绩表明在某门课程的水平,成绩平均分数是高中四年总成绩的总体表现,而班级排名是与其它班上的同学相比你在班级中的位置。

 

选修课程难度级别不一

 

除了这些数据以外,大学还要看你所选课程的难度。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中介绍,美国中学许多制度与国内大相迳庭:国内每个学生属于一个固定的班集体,而美国这里则每个学生的课程表都是"独一份",每个学生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在家长与学生顾问的指导下,选不同的课程,于是他便属于许多"班集体":上英语课跟这一帮同学在这个教室,上数学课却跟又一帮同学在另一个教室,上社会学课又跟另外一群同学在另外一个教室。上课相聚交谈,下课各奔东西。这样不属于某个固定班集体,很难培育出班集体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也很难与同学发展出较深的交情。

 

每个学生所选课程的难度是不一样的,"含金量"也就有高下之分。像我们高中,课程分为有三种— "普通班"regular class)、"加速班"accelerated class)和"荣誉班"honor class,有的地方叫gifted class),各班进度不一样,类似国内的慢班、快班。从"普通班"上到"加速班",或是从”加速班”上到”荣誉班”不仅需要在原来班上成绩优秀和班上老师推存,还需要获得学生顾问和系主任的同意,不那么省事。另外,已经在”荣誉班”的学生们也别以为就可以高枕无忧高了--每学年结束都要审核一次,把在班上成绩落到末尾、学得吃力的学生们降到下一级去。自然,大学招生人员会对那些有资格上较难课程,在荣誉班和加速班的学生们给予青睐。

 

除了荣誉班之外,我们高中还开设”AP课程”。”AP”是”超前定位”(Advanced Placement)的简称,是某些有条件的高中所开设的相当于大学程度的课,每年五月份以后,上完AP课程的学生们可以参加美国全国性的AP科目考试。如果在此项考试中得了五分或者四分,不但可拿大学的学分(美国大部分四年制的大学承认AP学分),也显出学生本人有能力成功完成大学的某些课程。这在申请大学时显然是一大优势。AP考试在报考大学中的重要性,我在下面”与大学录取的有关考试简介”中还会提起。

 

我读高中四年,所有必修课上的都是荣举班和AP班。还修课中,除了高中二年级上了一个普通的写作课之外,其它几年都是上超速级或是荣举级的选修课,比如西班牙语,或者AP欧洲历史。平均成绩(GPA)换算方法复杂美国各州有很大权力,反映在教育上就是标准规格五花八门。高中学生的GPA各地有各地的标准,有的是四点零制,有的是四点三制,还有的是五点零制。

 

我的高中GPA系统是四点一制,也就是说,A+是四点一,A是四点零,而A-是三点九,B+ 是三点一,以此类推。如果GPA在四点O左右,就相当不错了。我在高中四年的积累GPA一直保持在四点O上下。但我们高中是否在荣誉班上课并不计算入GPA中。而有的学校如果学生上荣誉班的话,还给他的GPA加分。我有个在全国夏令营认识、后来与我一起考进耶鲁的男生,GPA经过种种加分之后,竟是五点六五,真是让人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由于各州规定不一,当然给大学录取带来很大困扰,谁能闹得清来自哪州的某个高中生的四点零,比来自那州的某个考生的四点五是高些还是低些?现在许多大学要求高中的学生顾问在学生报考大学的申请表人,把学分变换成四点零制,以便比较。



年级排名弊大于利

 

许多高中因为年级排名引起学生之间恶性竞争而把它废除了。像我所在的高中,就在我毕业后的一年不再公布年级排名,而改为用”百分制”--只向大学报告你的成绩在全班位列前百分之几。我得知消息后,只得感叹我没有赶上好时候。

 

在我的年级,学生的竞争相当激烈,对年级排名看得也很重,谁是前十名之内,谁是前二十名之内,同学一个个好像都是瞎子吃汤圆,心里有数。班级排名的算法十分复杂,给荣誉班、加速班得A,后者的A含金量低(普通班的A往往只相当于荣誉班的C,加速班的A则相当于荣誉班的B)。因此,年级前十名的学生都是荣誉班的佼佼者,而在普通班或超速班的学生,不管你成绩多好都别想挤进去。我在高中的成绩并不是最好的,对那些门门在荣誉班里得A的同学,我自叹弗如。毕业时,最后总排名,我在四百二十六名应届毕业生中是第七名。

 

三、报考大学的各种考试

 

由于美国高中并无统一教材和教纲,所学课程不同,大学难以掌握,于是通过全美国统一考试来考核学生就有必要。这些统一考试:PSATSAT(一),SAP(二),ACT等等,与中国的高考,从时间安排、科目设置、难度、学生挑选自由度,都有很大不同。

 

四、课外活动:发挥一技之长与领导才能

 

在课外活动方面,我一度十分发愁,因为我自觉没有什么特别了不起的专长。我身边的许多华人同学从小练习乐器,现在钢琴、提琴、或是大提琴琴艺精湛,独奏获奖捷报频传。他们中间有许多在数学和科学方面也有极天分,我爸爸有一段时间,隔几天就给我拿回一张中文报刊上的报导,告诉我谁谁谁做的研究又在“西屋科学将”中独占鳌头或者进入决赛,或者是谁谁谁荣膺总统青年学者奖、获州长颁发奖等等。 而我,从小没有学琴,在数学、科学方面虽然也门门得A ,也参加了学校的什么数学队化学队外出比赛,但从未得过重要奖项。在学校社会活动的职位也并不多,什么学生会呀、辩论组呀、校报年鉴呀我全没参加,也没有参加任何体育队,与别的同学相形见绌。

 

不过,我也有我的特长。我从小酷爱写作,一进高中就参加了文艺杂志的编辑,在校报,校刊上屡屡发表散文,诗歌。我从十一年级开始,把我的诗歌习作向各种全国性的学生刊物投稿也积极地参加各种比赛。在十一年级上半年,我得到一笔奖学金,考进了郡里的艺术学校诗歌班,连续上了两年诗歌写作课,对我的写作有很大帮助。

 

我的诗作《妈妈在院子里扫落叶》,一九九六年获得全美高中生诗歌比赛一等奖,几首诗这一年和次年又连续获得新泽西州的两届年度高中生诗歌比赛一等奖,小说《门》一九九四年获得新泽西州的中文《汉新》月刊年度小说比赛三等奖。这些作品今天回过头来看很稚嫩,但是不管怎样说,也是显示自己爱好特长的若干砝码,都得和别的获奖记录一起填在简历上。

 

另外,在十一年级,我觉得我们高中现有的校刊有很多缺陷,和朋友商量之后,决定自己成立一个杂志,与学校的杂志分庭抗礼。这自然闹出了一些人事纠纷和矛盾,但好在经过一番解释调和之后,事情并没有越闹越僵,新杂志,老杂志也都逐渐在学校里找到了各自的位置。原来的校刊主要仍登学生们的文艺作品,而新办的刊物《剪影》呢,则登一些文学批评、杂文和语气调侃幽默的时事议论。我在新老杂志都任了职,在新杂志暂任主编,忙著征稿、组织编辑、联系广告,每期杂志出版前后总是忙得不可开交。

 

我所在的高中规模很大,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琳琅满目,可是,也造成急功近利的风气,有些同学以为课外活动参加得越多就对进大学越有利,学生组织的领导职位也是挂得越多越好,常常一个学生同时承担好几个俱乐部、组织的头衔,结果时间不够用,哪个也做不好,甚至仅有空名无力实干。比如我们高中有个组织叫“科学院”,名字叫得满好听,会员三四百人,可是每次开会没几个人去,大家的兴致都不大。到了申请大学时填”课外活动”一栏时,每人参加活动的记录都长达两三页,可细一考察,大都是敷衍了事当个会员就完了,让学生顾问哭笑不得。

 

其实,各大学的招生工作人员反覆强调,在高中时的课外活动不在多,而在精,要与你的真正爱好和专长相吻合,并且要以各方面的辅助材料--你的作文啦,你辅导教师写的推荐信拉,你得过的荣誉奖状啦--来证明你对这项活动的态度的确认真。一味认为多就是好,而在哪个课外活动都没有建树成就,这在申请大学时不但帮不上忙,还可能坏事,因为这反映该学生浮躁、盲目、计划性差、缺乏诚意,只知道一窝蜂随大流而丧失自已个性。领导职位也是同理,读到你是某个组织的”主席”却没有实在的业绩,阅读你的申请表的大学工作人员会怀疑你是否真有能力,真有耐心领导好一个组织。

 

最后还要补充的是,布朗大学一个在招生办公室打工的朋友告诉我,学生专长如果独特,与众不同,他就在竞争中占了一大优势。

 

这个朋友的话我觉得有道理。哪个大学会希望自己校园里全是一种类型的学生呢?在读了五百个小提琴手的申请表后,突然发现一个会弹坚琴或是会吹长笛的学生,大学这位学生一定会倍加重视--我的朋友爱玛就是以会弹坚琴这一特长,不但考进了耶鲁,而且在校园里处处春风得意。去年报考哈佛大学的学生有将近两万,他们中间哪个不是门门优异、多才多艺,在高中大出风头?可是,在不可能录取这么多人的情况下,大学怎么从这么多优秀的学生中分出高下,决定录取谁不录取谁?关键还在于你如何显示出你的与众不同,如何让学校觉得你是一个独特而不可多得的人才。像爱玛会弹坚琴,她的特长才真是千里挑一。

 

五、义工:全面锻炼品德和社会责任心

 

课外活动除了指在学校参加的学生俱乐部、协会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在校外做义工(志愿服务)。美国大学十分欣赏不但学业好,而且富有社会责任心的学生。社会责任心就是从学生所做的社会服务体现出来的。在我的高中,流传一种说法,说是要想上好大学,“必须做满三百个小时的义工”。这种说法据查并无根据,大学里根本没有任何录取学生必须做多少义工的规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做义工对于学生成长、对决定录取与否绝对是有益无害。如果你本来成绩就不错,又在社区里活动积极,这就显出你不但在学业方面杰出,而且也乐意在业余时间热心帮助他人。许多大学对学生的社区服务活动相当重视。比如哥伦比亚大学,就十分明确地表示,他们要培养的不能只是关在象牙塔里走不出来的书呆子,而是”面向现实的社会栋梁”。做义工最常见的地方是在医院里。由于我在高中人人都想上好大学,做义工成了一种风尚,人人都去搞得当地医院的义工人满为患,候补表上都排了至少上百个人。许多学生(包括刚开始时的我)都是抱着十分功利的目的去找义工机会,并非真的想服务社区,因此自然喜欢那些轻松的、不用接触病人的工作,像在办公室里打打字,接接电话,与朋友聊聊天,也就算做了”义工”。

 

由于医院里没有义工的空档,我只好另找出路,在附近的一个老人院做义工,每个星期天去那作七个小时。我的主要任务是给老人铺床,倒水。但那里的护士实在紧缺,因此经常也让我给他们喂早饭和午饭。这些老人许多已经神智不清,偶尔会乱喊乱叫地发泄一番,哀求:”我要回家!警察来带我回家!”大部份老人都坐在轮椅上歪著头昏昏欲睡,口水从嘴角滴下来。有的甚至只能躺在床上,开饭时才叫醒他们。不过,也有的老人十分健谈,拉住你就说个不停,大都是已经过去数十年的芝麻蒜皮的小事,而且翻来覆去说个不停。一个退体已经有点糊涂的老教师,对我回忆她班上的孩子如何淘气而她如何惩罚他们有不下二十遍。而且每次一见我,她都必拉著我的手问:”天使,你叫什么名字?”我也就笑眯眯地回答说:”我叫Greta(我的英文名字)。 “她接下去就会问:”我认识你吗?”有时一天这一幕要反覆七八次。见了别的护士,她也是这样,同样称人家为“天使”,同样追在人家后面说个不停。

 

我在这家老人院做了一年多的义工,当时并不十分喜欢,每次回家都疲惫不堪,浑身发软。到了十二年级,我功课繁重,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回医院,后来有一个星期天正好没事,想回去看看。半年没有回去有的护士已经转走了,许多老人也已经去世了,又有新的老人搬走来,我心里真的有些难过。我想,尽管我一开始做义工时是抱著十分功利的目的,但这次经历对我也有很多益处,不仅给了我锻炼,也让我培养了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品德,再说,这些平常不可能接触得到的人和事,提醒我生活不应仅仅局限在学校那个小圈

子里。

 

其实,义工并不一定非要到医院才做。我的很多同学也在我们的社区图书馆做义工,帮助整理图书,写卡片、上架等等。我本人也在我所居住的镇的公共图书馆里,作了约五十个小时义工。凡是在社区里无偿地做的对社区有益的事,都可以算是义工。在耶鲁,我知道有的同学在高中时免费教小学生们画画、拉琴,有的为穷人盖房子、有的如我的朋友卓世华在社区举办了一个相当受欢迎的”哲学讲座”,请来名人讲课,这些都是十分别出心裁的义工,大学都相当欣赏。建议华人家长和学生们不妨打开思路。

 

六、暑期活动:找到自己真正特长所在

 

我相信,我被耶鲁录取,其中很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我在十一年级过后的那个夏天参加了一个夏令营。上十一年级那年冬天,我收到一个小册子和一封信,是一个名叫特路莱德协会(Telluride Association)的组织给我寄来的。信里说由于PSAT考试成绩优异,是参加那一次考试的"全美考生中最好的百分之一",因此有资格申请这个组织举办的夏令营。小册子里有对夏令营的详细介绍--夏令营六个星期,有四处不同的地点可以任学生挑选,其中两个在康乃尔大学,一个在巴尔的摩的圣约翰大学(St. John University),另一个在俄亥俄州的肯宁学院(Kenyon College),每处参加人数十八名,从每年七八百申请人中挑选出来,除了来往交通费外,夏令营的费用包括食宿,全由这个组织负担。申请手续复杂,要写三篇作文,题目自选,但要对社会或是哲学问题进行比较深刻的分析和阐述。

 

我读了介绍,了解到夏令营的内容每年都有变换,而当年对我最有吸引力的是在肯宁学院的项目,名称叫"现代主义的难题",由两个肯宁学院的教授来带领学生们阅读对近代现代文化起到重大影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小册子里还说,这个夏令营在教育界享有盛名,水平很高,以注重思想,紧张亲密的气氛著称。

 

我寄去申请表以及所要求的作文之后约一个多月,接到一位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打来电话,说我的作文被初审通过,与我约个时间去面谈。面谈是在普林斯顿大学古典文学系一间办公室进行的,审核我的是那位普林斯顿的教授和一位专程从纽约福特基金会赶来的女士,两位都是这个组织的"校友"面谈的内容就是让我对我写的作文进行更深入的阐述。他们提的问题有的极为犀利,一看就知道对我的作文相当熟悉。后来,与我夏令营其它同学谈到各人面谈的经历,大家都打趣地说那时紧张得话都快说不出来,居然还能硬著头皮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我从那间办公室出来,人还算镇静,但手和腿都直发抖。

 

算我又一次走运,居然被这个夏令营录取了。高兴劲自然不必说了。 可当时我也同时被本州的"州长艺术学术"的写作班录取了。这个写作班全新泽西州只收十人,机会也非常难得。我犹豫了两个多星期,问我父母,他们说你自己决定。最后我还是觉得全国性的读书夏令营对我的帮助可能会更大,六月份就打点行装去了俄亥俄。直到现在我还为自己这个决定庆幸。毫不夸张地说,这个夏令营是我高中在思想上的转折点。六个星期里,我就与另外十七个来自全美国各州的同学在名著中打滚。每天九点到十二点上课,下午自由活动,每天阅读三到五个小时,有时一天读一本学术专著。直到现在,我在耶鲁待一年之后,回想起那段时光,还觉得那时的日子好像都是镀了金边的。初次接解这么多我有生以来见过的最聪明的人,他们关心的事每一样都让我著迷,每天读的书,讨论的问题,其深度都是我以前想都没想过的。每一次在饭桌上的谈话,每一次深更半夜挑灯苦读--加缪、波德莱尔、尼采、艾略特、维吉尼亚·沃尔夫、卡夫卡……每天我都面对著一扇扇打开了的窗户和门。呵,我好像是在那时睁开了双眼。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打定主意要上耶鲁大学。这其中有偶然也有必然。偶然,是因为夏令营中有一位男生伊安跳过了十二年级,提前被耶鲁大学录取,暑假过后就去耶鲁报到。夏令营的同学们于是发誓,为了能在大学时还在一起,大家都要去耶鲁,争取一年之后在耶鲁会面。而必然的因素,就我因为夏令营的缘故深深地喜爱上了这种人数少、学生之间关系亲密的小研究课,而耶鲁最著名的新生项目"指导学习"就是以这个形式授课,连内容都差不多。

 

六个星期后,与夏令营的朋友们挥泪告别,回到新泽西州家里,感到世界已经不一样了:我原来的生活多么狭窄,我原来的见识多么可怜。

 

顺便说一句,在我夏令营的十八名同学中,最后有六人去了耶鲁,有两人食言,去了哈佛,两人去了斯沃斯摩尔学院,两人去了布朗大学,一人去了哥伦比亚大学,一个人去了芝加哥大学,两个人去了斯坦福大学,剩下两人与我们失去了联系。几乎人人都进了名校,这到底是因为夏令营声誉高使各大学对它的学生特别青睐呢,还是因为它的学生素质本来说高?没有人说得清楚。

 

七、找到适合你的学校: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到了十一年级下半年,考完了PSATSAT, 就有很多大学的各种各样印刷精美、图文并茂的画册飞进高中应届毕业生的信箱里。从我十一年那的的二月份开始,直到我高中快毕业了为止,整整一年多,我家的信箱里几乎每天都有一两封大学写来的信或是寄来的大画册。有的学校比较"斯文",让我如果感兴趣的话,填张小卡片寄回去它再寄材料来,有的学校可毫不客气,不由分说就给我寄来一大堆各种各样的说明书、邀请函,比如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不知是哪个系统出了毛病, 一模一样的精美大画册竟先后给我寄了四本之多,让我都心疼那些光滑精美的纸张。面对这么多的选择,我简直有些不知所措。我的第一选择当然是耶鲁,但申请耶鲁并无把握,如果进不去,怎么办?此外不定期得留点"安全学校"做后路、作底线。我到底该选那几所呢?于是我找来参考书,详细阅读关于各个学校的各种数据情况。

 

斯坦福大学太远,普林斯顿大学太近(离父母太近!),虽然会申请,但绝不是第一甚至第二选择。我想要个学习气氛认真的学校,这就筛去了达特茅斯学院、杜克学院。我更喜欢综合教育而不是预科教育,因为我还不知道我自己未来想选定什么职业,这就筛去了霍普金斯斯大学和宾州大学。我喜欢文科,一定要选个文科好的学校,这就筛去了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比过来比过去,斯沃斯摩尔学院和芝加哥大学最让我满意,这两所学院分别成了我的第二和第三选择。 另外,我对西北大学享有盛名的新闻学院一向很感兴趣,所以申请了西北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有非常优秀的写作项目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所以我申请了普林斯大学;康乃尔大学因为是特路莱德协会的总会据点,该协会又来通知许诺一笔新的奖学金,只要我被康乃尔大学录取就给我,因此我也申请了康乃尔大学;秀丽精致的布林茅尔学院我夏天时曾去拜访,印象不错,因此也申请了布林茅尔学院;而我们新泽西州立大学--罗格斯大学是万一哪里都不要我,留下的别无选择的最后选择;而与其他两万多个学生一样,我也不能免俗地决定申请哈佛大学试试运气。

 

给以上这些学校的申请材料,我一一作了认真准备,这申请报名费支票都已开好,但后来因为我被耶鲁提前录取而绝大部分都没有寄出。

 

八、作文:抓住展现自己独特个性的良机

 

大学申请表所需的各种项目中,让我花时间和心血最多,最重要的一项大概就是学生作文了。 我知道,对于招生工作人员来说,在申请表的其它栏目,""只是一堆干巴巴的数据,只有在这里,我有机会鲜活生动地表现自己,向他或她显示我的性格,显示我作为一个""的特点。我常常听到一种说法,在美国要推销自己,而华人由于文化传统往往过于谦虚,不善于对人展现自己的长处,所以难免吃亏。这种说法或许有一定道理,但我想,即便是美国人,毫不掩饰地大谈特谈自己的优点,也未必就一定能招人喜欢。要充分展现自己,还是要讲究一下技巧。用短短五百到一千个字来妙笔生花地展现自己的个性,这显然要动一番脑筋。

 

刚刚开始写时,没有任何主意该怎么写。所有申请表上所出的题目都非常概括--"一个对你影响最大的人""一件难以忘怀的事""最有意义的活动",有的学校更省事,干脆来一句:"题目任选!"这可苦了我,光是想题目就苦思冥想了好几天,要挑典型的、生动的、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含而不露、巧妙地显露出我的特点的……这期间,我在夏令营认识的朋友蒂姆给我寄了几篇他写的作文来,写得幽默生动又有思想深度,更急得我连饭都吃不好,坐在电脑前发愁时连眼泪都掉过。

 

幸好,最后,灵感还是来了。题目也选好了,就写自己最关心的几件事:第一篇写我在不同年龄阶段对诗歌的不同理解,第二篇写我在学校创办杂志遇到困难后,才更理解同样当编辑的爸爸,第三篇就写我在夏令营认识的朋友克利斯和他探索真理的信心和勇气,第四篇写我的英语老师维威斯苦太太怎样教我有深度地思考文学问题。在写了四五篇作文后,我也悟出了几条写大学论文的规律和窍门。一是主题要选好,让你自己心理有数,写这篇作文到底想反映自己什么特点,也让你有发挥和挖掘的余地。例如,我写诗歌那篇作文主要是抒发我对诗歌的热爱,连带著也介绍我喜欢读书、喜欢思考,以及我对我自己成长的认识;而我写创办杂志的那篇作文呢,则主要是写我如何能将理想付诸行动,如何锲而不舍地追求,如何"有领导才能",如何克服困难,以及我与父亲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对他的理解,等等。另外,与写任何其它的好文章一样,申请表的作文应该写得详细而具体,切忌泛泛而谈。每一个论点都应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我帮助改过一些朋友的作文,里面凡是" 我热爱学习……""我体育很好……""我在钢琴方面从小就显示出了天分……" 这类的话我一律建议他们删去,而改用具体的例子从侧面反映,比如,"我喜欢读书"这句话,既落俗套又乏味,而且有自夸之嫌。如果能用几个小故事来说明,比如怎么因为酷爱简·澳丝汀,晚上关灯后躲在被窝里打著手电筒读书而被父母训斥一顿;或是每年图书馆的罚款总要交好几十元,每年买书的钱是零花钱里最大的开销;或是屋里书架有一次因为书放得太多而突然倒塌差点砸断你的手腕,而你第一个反应不是喊疼而是抢救那些书……等等,都比空泛的叙述要生动有趣得多,可信度也大得多。试想,那些阅读你的材料的招生人员除了一大叠申请表外一天还要读上百篇作文。你有什么妙法让他们不致昏昏欲睡?

 

另外一个要注意的是,在作文中最好不要重复你在申请表其它项目已经说过了的信息,比如你得过什么奖,担任过什么职位等等。要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篇幅写一些从数据中看不到的你。最后,作文写完之后,一定要给三个以上有经验的人征求意见。这是我得到的教训。有好几次,我反覆推敲,以为已经大功告成,拿给英语教师一读,却找出一堆堆我自己没察觉出来的文法和拼字错误。如果有把这类错误的作文寄到学校去,就显出你写作时马马虎虎,潦潦草草,要不就是你对语言的掌握根本不熟练。千万不要给人留下这种印象!

 

九、推荐信:请真正熟悉自己的老师出马

 

申请表另一重要内容,就是要求有老师的推荐信,这有时是成败的关键。推荐信的好坏,主要看两因素:一是老师本身的水平如何,二是你与老师的熟悉程度如何。老师本身的水平你无法控制,但你能够选择该找水平较老师来写。总的来说,老师(比如英语老师)写的推荐信比理科的老师的要翔实生动。报考耶鲁时,我请三个对我相当了解的老师写推荐信,一个是英语老师维威斯太太,一个是化学老师格林先生,一个是我主编的杂志的顾问,教英语的沃德尼克先生。结果,维威斯基太太和沃德尼克先生洋洋洒洒写了两三页,满是详细具体的例子,怎么与他们谈话、怎么为了办杂志呕心沥血,说到感人处连我自己都差点哭出来。而格林先生呢,干干地只写了一页,只说了我在班上的成绩和排名,一点润色也没有--我当然没有任何责怪他的意思。与老师是否熟悉,看你在整个高中阶段奠定的基础。我在班上与老师的关系一向不错,经常在课后找他们请教、谈心,甚至成为朋友,有两个英语老师直到现在还和我保持联系,发来电子邮件。关系较密切、对我有较深了解的老师当然写推荐信时容易写得好。举一些具体的事例比说一些千篇一律赞扬的话,或是再报一遍我在成绩单上的成绩,要可信得多。

 

十、面谈:畅所欲言放松为佳

 

有的大学为慎重起见,要求学生必须参加面谈,作为考核其申请表的辅助依据。因此,学生将申请表寄出的一个月后,就可能有人打电话来,自称是某某大学的校友,受校方之委托要来与你见面谈话。于是,要过的关又多了一项。不用过于担心,面谈在申请中占的份量并不重。它主要有两个功能--第一是让校方能更多、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你,让你有机会解释在申请表上无法解释的情况或表现出从表格中表现不出来的方面。二呢,也是让你有机会问些问题,更多地了解学校的情况。面谈的种类方式多种多样,视面谈者、学校和情况而定。有的面谈相当正式,有的则极为自然放松,有的面谈者非常和气,有的则十分严肃。我的朋友参加过几次面谈,后来告诉我说有的与之面谈者非常直率,谈完后直截了当地告诉她进该校不太可能,有的则满面笑容,不露声色地祝愿她运气好。我的几次面谈十分顺利,面谈者相当友好。耶鲁大学给我派来的面谈者是位华人,我们谈了将近两个小时,简直就像在与好朋友聊天一样。我先说了说我的爱好和抱负,然后起我对诗歌和文学的感觉,谈到我想选哪一门专业以及为什么。这就涉及到我是什么样的人,对未来有什么收获。我去面谈的那天正好是美国大选日,我们顺便谈起对两个政党以及它们政策的看法,我对杜尔大发批评,我的面谈者则点头微笑。后来,我们竟就美国社会保险系统到底该怎么改革争论起来,我办不过他,最后只好服输。这次面谈令人十分愉快,而且后来当我被耶鲁录取,我的面谈者是发电子邮件来第一个祝贺我的。我回来后感慨说,我其实真的很喜欢面谈。有人专门来听你谈两个小时的自己,这种机会以后还到那里去找呢?大概只有等到工作时候的面谈了。

 

十一、申请提前录取还是正常录取?

 

美国大学鼓励高中毕业生及家长在决定是否报名申请之前先去实地看一看,校方安排“开放日”,安排高年级学生带领参观学校主要设施和包括餐厅、寝室在内的学习生活场所,介绍分别学校的典章制度,有时还安排来访者旁听几堂课。当然,”卖瓜的说瓜甜”,哪个学校都是不遗余力地向”准申请者”宣传自己的种种优点。在上高中最后一年级(十二年级)之前的那个暑假,我从夏令营回来后,父母就抽出时间带着我去了美国东北部离我们较近的几所大学参观。我们去了康乃尔大学、斯法沃斯摩尔学院、宾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布林茅尔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七八所的学校。此前,我还去过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后来我们全家到加州去时,又好奇地探访了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对耶鲁大学我自然更为关注,不仅与父母一起参观了校园,我还在那里住了一夜,旁听了几堂课,确认这里就是我最想上的学校,然后”义无反顾”报考了耶鲁的”提前录取”。

 

美国很多大学都为学生提供”提前录取”计划。”提前录取”分为两种,一种叫”提前决定”(early decision),另一种叫”提前行动”(early action)。”提前决定”就是说学生一旦被学校提前录取后,就必须上那个学校。学校提供”提前决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该校被录取新生的”实到率”(yield,姑且如此翻译),即被该校录取的学生中最终决定到这所大学注册的比例。在美国,每人报考的大学很多(最典型的是我的一位朋友,父母竟让她申请四十多所大学,所花的报名费就达两三千美元。我听到这一消息时简直目瞪口呆,无论如何这保险系数也留得太大了!)可能同时被几所大学录取,既然发身乏术,最后只能确定去一所,别的录取了你的学校你就去不成。学校录取人数与最后实际为注册的人数之比这一”实到率”越高,就证明该校吸引力越大。哈佛的”实到率”在美国最高,是百分之八十多,而一般的学校都是百分之三四十。学生如果选择”提前录取”计划,就比一般学生早递申请表,通常是每年十月三十一号为限期。学校在十二月中旬就应该通知申请人是否被录取。这比”一般录取”一月份交报名表,四月中旬才得到消息早了好几个月。申请”提前决定”如果被录取,学生就必须去这所大学,被其它大学录取了也不得前往。没录取的情况有两种:一是被”拒绝入学”(denied),也就是说,肯定不录取你;更为常见的是”延迟”也就是说,大学虽然暂时不录取你,但还会在三四月份时把你的申请表与”一般录取”的学生们放在一起,再权衡比较一遍--你还有一次机会。选择”提前决定”计划的学生一定要慎重考虑,因为一旦被录取以后就不能反悔了。”

 

提前行动”在步骤程序上与”提前决定”完全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如果被学校录取,你不必非得上那个学校,而是可以继续报考其它的学校,在次年五月份接到其它学校通知后,再做比较和决定。有人说”提前录取”计划下的学生被录取机会比”一般录取”的学生要大。的确,许多学校”提前录取”的录取率很高,像斯沃斯摩尔学院,总录取率为百分之三十,但提前录取率则超过百分之五十。这是因为学校对申请该校”提前录取”、把该校作为第一选择的学生进行政策倾斜。普林斯顿大学的招生负责人几年前说过,他们会对真心喜欢他们学校的学生更为优待。不过,招生负责人也指出,由于申请”提前录取”的学生平均水平比”一般录取”的学生水平要高,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竞争更为激烈。所以,并不能认为”提前录取”就会比”正常录取”占什么便宜。值得提醒的是,选择”提前录取”计划的学生只能报考一所学校。如果提前报考多于一所学校,被发现的话,属于欺骗行为,学生所有的申请表都会作废,学校不予审理,有的甚至会诉诸法律,后果十分严重。大学之间时常互通信息,比较各自的申请人,千万不要耍小聪明。

 

结语:录取通知书!

 

把申请耶鲁”提前决定”的申请材料寄走之后,我也没闲着。因为我得做好不被耶鲁录取,再申请别的学校的准备。十一月份整月,在上课之余,都在忙我其它大学的申请表,把各种材料都准备好,继续润色我的作文,等等,竟没怎么顾得上焦虑担心。因为每个大学的申请表都不太一样,都需要费时间和心思去一个一个地仔细地填写。比如普林斯顿大学的报名表上就有一连串的小问题,费了我几乎两个晚上的时间。十二月一开始,申请提前录取的同学陆续收到学校寄来的通知书。大部份是被”延迟”,有几个爆了冷门--比如班上一个平时不爱说话、不喜欢出风头的华裔男生被哥伦比亚大学提前录取了,另外,我的一对双胞胎好朋友也同时被加州理工学院录取了。我于是也天天提心吊担地检查信箱,生怕出现”小信封”而盼望”大信封”里装的则会是录取后厚厚的入学材料。可是,眼看十二月中旬过去了,一起申请耶鲁的朋友们都收到了回音,耶鲁却还没有给我双言片语。我等得真是焦急万分。而我们的学生顾问也尽快寄出申请其它大学的材料--她是一片好心,怕我这头没赶上,那头又误了。终于,我打定主意给耶鲁大学打个电话问一问。一家人都提心吊胆地守在电话机旁坚着耳朵听着。我拨了号码,向电话那边的女士说了我的情况,听着她劈里啪啦地查电脑,然后轻快地说:”祝贺你,你被录取啦!”我傻里傻气地回了句:”是吗?我进了?”自己还没来得及高兴,我妈倒已在一边欢呼起来。我申请大学的过程,就这样宣告结束了。而不亚于这个好消息的是,过了几天又接到耶鲁的另一份喜讯:批准对我给予资助,各种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款项加起来,接近全年三万三千美元学杂费的百分之八十。也就是说,每年我们自己家里向耶鲁交六千美元就够了。这个喜讯来得正是时候,不然,尽管我妈妈说了贷款也要读,但四年加起来那毕竟是个挺大的数字!

 


更多留学问题欢迎咨询晨晟留学之家,电话(同微信) 18071732056

咨询留学,请加微信

免费获取留学申请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