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e Shock,顾名思义就是文化的冲击,大部分人在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之后,表现出的一些列不适应的反应。这些不适表现在各种方面。总之就是很不爽,无论是衣、食、住、行或是人际交往都不能按老套路来了,遇到问题会经常陷入茫然和不知所措,甚至是焦虑和恐慌。
关于我们的留学期间表现出的不适应,可以套用cross-culture 方面的知识。通过理性的学习,能够帮助我更好的认识自己,以平和的心态应对低潮期。
学者们的经过大量的论证,大部分的人在经历急速的失落后就又很快在新的文化环境中寻找到了“否极泰来”的感觉。整个文化适应过程的心理状态(满意度/新文化环境的接受程度)形成了一条U型曲线(图一)。下图,在刚刚进入新的文化环境中,会有短暂的honeymoon period(蜜月期),大概是被新鲜事物冲昏头脑,之后幸福感会出现急剧的下降经历culture shock(文化冲击)的不适,直到这种不适达到顶峰,来到低点,就迎来了微妙的拐点,迎来幸福度不断走高的adjustment(调整期),最终适应了新环境,进入adaption(适应期)。
举个例子:
汉子们初来乍到,看着满街美丽的金发妹子激动不已忘了饥饿。
不久发现妹子都差不多,注意力拉回到自己,发现好吃煎饼果子鸡蛋灌饼撸串小龙虾都没了,感到抓心挠肝。
遇到了学习的困难的人际交往的瓶颈,再叠加上不会照顾自己起居可能会造成身体不适。
这种不满和沮丧在汉子花了30多磅剃了一个其丑无比的的头发之后发展极端值。
接下来的日子,汉子觉得不能更糟了,于是会自行调整进入3-4个月的调整期。
硬着头皮在尝试做饭、找个会做饭的女票、或继续忍受吃难吃的食物。
一段时间后会做饭的习惯了自己的黑暗料理了,有女票的还能吃的花样翻新,坚持忍受的也慢慢在难吃的东西里找到了稍微不那么难吃的……
通过结交同学、有了丰富的娱乐生活、或者成绩进步了……
汉子的生活满意度恢复到了舒适的水平。
至此,一个跨文化生活的人,完成了从文化冲击发生到结束的全过程,变为新文化环境里如鱼得水的一员。而这一切只需要六个月!
理解:
人在面对陌生环境之下会有应激反应,很有可能自主开始接纳或有意识尝试。
短暂的蜜月期是建立在新鲜事物的刺激与好奇上的,比如我们对很多东西都没见过,很多方式觉得新鲜和不同,在diversity中感受到差异的乐趣。
心理满足在6个月后,往往恢复到和在母文化中的幸福程度,所以同学们,再难受你用好奇心撑到第六个月再说。
在网上找到的图二以新文化的接纳程度和时间做维度的图表来看,在完成了文化冲击的过程之后对新文化环境的接纳程度变得更没“底限”了,居然有继续走高的趋势。
你们都看过芒果台的《变形记》吗,其实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文化环境。看到那些城里孩子到乡下的种种不适,和你们到国外是不是似曾相识?
有趣的是,当人们习惯了一个新的文化环境再回到母文化或者再次进入一个全新的文化,就会重复这一过程,所以学术上有了double U (W)curve 也就是图三所示:(暂时没有找到特别好的文献,图来自google)
去袋鼠国——调整适应——回到祖国——调整适应
以下是部分留学党刚刚回国的内心OS:
*大街小巷乌央乌央都是人和垃圾。地铁公交车时刻拥挤、脏的不行的公共卫生间。经常被动吸入浓重的体味汗味。
*进出门前面的人不会扶门等你;街上从来没有车让人只有车撞人。
*狠狠的被踹被撞,你也不会收到任何道歉;超市排长队没有自助结算机。
*不管上什么交通工具都是抢、挤、争。自助餐点一堆,吃不了剩下很多浪费。
*屋子里没有随时可以开的暖气冻成狗。健身房设施差卫生差人多价格却是原来学校gym的一倍
*没有好喝的咖啡下午茶,蛋糕点心太多防不胜防的反式脂肪。
*走在街上全是传单小广告和各种不怀好意想骗你的人。
*超市没有好吃的沙拉菜、烘焙区、午夜折扣………
………一万个省略号
然而当度过一两年时间,
一是忘记了外国的种种细节,二是也发现了回国的好:
曾经好山好水好寂寞,现在好脏好乱好快活。
餐厅里可以大喊一声服务员 !
小龙虾!撸串!麻辣烫!煎饼!大鸡排!牛肉拉面!卤煮!偶尔必须来点垃圾食品。
小伙伴好盆友遍地都是,稍微孤单就可以约饭约电影。
餐厅点菜菜单上有图了!再也不用查字典或者this one了!
公交车可以放心睡觉,不用担心听不懂报站或坐过站了!
逛街!!18:00可以逛到high了!
各种玩乐项目。
冷热水终于不会从两个水龙头出来了,也不担心脱发了!
方便的支付、万能的某宝和某某宝。
习惯了之后,可以放松,慢慢找到欢乐。
一朋友语重心长的说,完整经历了W Curve,两次的转换让他对自己、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一定要让下一代去去感受一下这种不同文化碰撞之中产生的种种乐趣和危机感,更重要的是在不断的适应过程中带来的思维升级和成长!回国后的不适,也就是学术中的W-curve中的后半部分,回到母文化后需要重新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