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旗袍的电影演员,有梅艳芳、张曼玉、章子怡、汤唯和小宋佳。看过侯孝贤根据苏童的小说改编的《茉莉花开》,会觉得章子怡清脆不足,婉转欠缺。
要说美入骨髓,还是汤唯,有着上世纪30年代上海画报的美,让你惊叹还是李安会调教人。但去年一部《师父》又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旗袍女子,小宋佳诠释了北方天津女子,与汤唯诠释的上海女人截然不同。今天把这2者做比,并不是要论地域之间女性的差异,只是因为服饰归在一起来谈。
我们看《师父》,不知道导演有无意识到戏中戏服的设计,小宋佳人物角色的设定通过一身秋香绿的旗袍深入人心,电影宣传海报也是这一袭旗袍。可是很多人不会知道,小宋佳这一身着的是海派旗袍。与海派旗袍相对的是京派旗袍。
京派旗袍和海派旗袍最大的区别是,京派旗袍不如海派旗袍那样具有流行感。20、30年代,北京女性除了穿长裙就是穿旗袍,式样并不丰富,不似海派服装常翻常新。上海的新款至少四五个月后才会出现在北京,其中特别洋化和大胆的则不会被接受。尽管如此,北京女性的旗袍还是日渐受到海派旗袍的影响,摆线随之抬高和降低,不过时间上滞后一些罢了。
海派旗袍不仅把西式外套、大衣、绒线衫穿在旗袍外,更采用洋装中的翻领、“V”形领、荷叶领,袖型则有荷叶袖、开衩袖等。到后来还出现了改良旗袍,结构更趋西化,一反传统地有了胸省、腰省和装袖、肩缝,甚至加入垫肩以追求完美的身材。旧式的大襟和繁琐的装饰则逐渐消失了。
旗袍面料由于纺织品的大量进口而极为丰富,从各类绸缎到棉布、呢类、纱罗,应有尽有。某一段时间旗袍流行“透、露、瘦”,于是就采用镂空织物和半透明的化纤或丝绸。其次,旗袍廓形修长紧身,尤其适应南方妇女消瘦苗条的身材特征。正因如此,旗袍才始终扮演着流行的主角,风靡于上海滩的街头巷尾。
20、30年代的海派旗袍,是一种既稳定又变幻无常的时装。摆线高低来回更迭,稍不留神便会落伍,这种时髦确实是需要“追赶”才能及的。
时尚是商业的催化剂,作为商业化大都会的产物,海派旗袍不仅顺应社会心理,更切合商业利益,由于开埠之初与西方交流日益频繁,上海深受欧美流行的影响。时装业发展迅猛。30年代上海已成为一切时髦之物的中心,称之为“全国时装中心”也不为过,更有所谓“东方巴黎”之美誉。海派装束尤其是海派旗袍成了各地摹仿的典范。
相对于海派的创新,京派就显得守旧一些。旗袍的京派自是指区别于海派,不为流行所动的传统式样。
也许海派文化可称之为海洋文化,那么京派文化则可称之为内陆文化。一方面北京的地理位置当时并不有利于西洋文明的引入;另一方面,旧京的官僚军阀又阻碍它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包容。京派旗袍的特点不是中西合壁的艳丽,而是本位本土的拙朴。民初的京城女性以上流社会为源头,中等阶层妆饰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但缺乏整体更新的内在动力。
上流社会以旧清遗留下来的大家望族和军阀政客为主,多沿袭旧制而着旗袍。旗袍款型类似过去,通常平直宽肥,有大襟。面料以传统的绸缎为主,偏厚重。平民的旗袍多采用棉布,可单可夹。印花面料比海派要少,花色也未受到西方的影响。
相反,旗袍的装饰却比海派来得丰富。海派旗袍由于特别显示女性身段,因而服装在于表现人而非衣服本身;京派旗袍衣身的宽大使得人体退居第二位,所以在装饰上就不得不考究起来,服装以繁复的刺绣纹样或织纹为美,充分展示旗袍自身的魅力。
京派和海派实际上是各有千秋的。京派如大家闺秀,海派如摩登女郎;京派是古典,海派就是浪漫。但随着历史变迁,具有现代特点的海派逐渐成为主流。海派旗袍的廓形一直流传至今没有什么改变。中国妇女的传统形象也与之紧密相联,难以割离了。
相关推荐:
这一对父女纵横奥斯卡为这所艺术学院代言(一)
这一对父女纵横奥斯卡为这所艺术学院代言(二)
巴黎近距离——巴黎美术学院课程原来这样安排
艺术留学——无工作经验申请ACCD研究生这么难?
留学之家国际艺术教育用心为您做到最好,我们拥有自成体系的课程内容保证专业度,采用国际化教学模式,全职导师全程陪伴,注重学生服务体验,四维评估体系严格教学质量监管,专注于国际艺术创新教育、作品集培训、艺术留学规划,致力于服务艺术留学申请者、艺术爱好者,为学生提供全球最优秀的海归艺术导师及领先的创新艺术课程,帮助艺术申请者顺利实现艺术深造梦想,激发自身潜能,发现更广阔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