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本科录取之难,难于上青天!
2017年秋季入学申请季,哈佛大学收到来自全球各地39506份申请,实际录取2037人,录取率5.15%。意味着经过重重选拔,每20个全球最优秀申请人当中,才能产生1个幸运儿,难度可想而知。哈佛的难不仅在于令众多申请者望而生畏的硬件分数要求,更重要是对综合素质甚为苛刻的考核。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学都采用Holistic Review的审核模式,即综合评估申请人的整体情况。今天老师将为大家分析两个重要的软指标,在抛出这两个指标之前,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包括哈佛在内的绝大多数美国名校的招生逻辑。
在美国,私立学校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私立盈利性大学,即for-profit,学校将学费作为运营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另外一类是私立非营利性大学,即not-for-profit,学校不以学费作为主要运营资金来源,学费在学校收入中所占比例并不高。以哈佛为代表的八个常春藤大学清一色都是not-for-profit college。换句话说,哈佛大学从本科生中收上来的学费,在整个学校当年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
有人说,哈佛本科生一学年学费46000多美元,一年总开销接近80000美元,学校一年得赚一大笔钱,不是吗?哈佛不缺钱?哈佛确实并不缺钱,但不是因为学费高,而是源于巨大数额的校友捐赠。我们来算一笔账,一个本科生按照完全自费一学年80000美元计算,大一新生按照1700人计算,总费用为1.36亿美元,假如本科每年级都保持1700人的学生规模,我们乘以4,意味着哈佛本科生一年总收费最高值5.44亿美元。哈佛一年校友捐赠多少呢?300亿美元。你没看错,即使把所有哈佛本硕博学生的学杂费生活费全加起来恐怕也就是每年校友捐赠总数的一个零头。但哈佛几乎55%的本科新生都会收到学校一定数额的奖学金。如果指着学生那点学杂费活着,哈佛上上个世纪估计就破产了。
有人又要问了,哈佛给这么多奖学金,甚至有些学生拿着全奖在世界上最牛逼的大学白学四年,学校入不敷出,哈佛图什么?有这么慷慨大方的学校吗?其实这背后影射的是哈佛的招生逻辑:
不惜一切金钱之代价,选拔并培养最优秀、将来最有可能获得成功并回报学校的人。
也就是说,只要哈佛认为你足够优秀,足够有潜力,并且极具贡献精神,哈佛有信心可以把你培养成才,即便你一分钱学费拿不出来,学校也不会因此拒绝你。学校傻吗?美国人傻吗?其实学校算的账非常清楚:哈佛给你提供奖学金来support你的学习生活,帮助你获得成功。不假时日,你飞黄腾达,肯定也会为哈佛捐赠。这就是哈佛的逻辑。哈佛的校友捐赠文化就是按照这样的逻辑一代一代传承的。学校经久不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背后拥有强大的校友作经济支撑。
正因如此,追本溯源,哈佛在录取本科新生的时候,除了老生常谈的硬指标要求,软指标里面两个最重要的的考核因素:领导力和贡献精神。
领导力:
意味着可以很好的管理自己并影响他人:可以是带领周围同学共同完成一项学术任务,挑战不可能;可以是组织身边同学参与一项重大活动等等。学校培养的是未来的商业领袖、政界精英以及其他各行业精英人士。所以筛选的是不仅能够自己获得成功,还能带领身边人共同成功的种子选手。中国高中不缺少学术奇才,但是谈到领导力,似乎符合哈佛录取标准的人凤毛麟角。从这点上讲,录取之难,难于上青天。
贡献精神:
学校筛选的是有贡献精神的申请人。如果你不能体现自己的贡献精神,更多表现的是自我中心,毫无社会责任感,被哈佛在内的名校录取可能性极低。国内高中的学生在高中三年忙于学业,假期参加各种补习班、培训班,真正参加社区服务蜻蜓点水、流俗于形式,不能持之以恒,甚至无暇顾及;而美国高中将社区服务(community service)算入到高中学分中,只有满足一定时长,才可以拿到学分,顺利毕业。再加上美国高中理念是将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公民,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奉献意识。从这点上来说,文化背景的差异、教育理念和目的性的差异、社会导向差异决定了,在贡献精神这方面,具体体现在申请当中,中国学生是吃亏的。如果哈佛认为你将来虽然有可能获得极大的成功,荣华富贵,但不太可能会回报学校及社会,那么学校凭什么让你享受最优质的资源呢?从贡献精神上来说,哈佛申请之难,难于上青天。
从领导力和贡献精神两方面来看,哈佛录取之难,难于上青天。但是这样严苛的选拔过程也是可以理解的。从经济学角度讲,这是一种互利关系和过程:学校可以给学生带来什么,学生又能给学校做出什么样的贡献。想清楚这个逻辑,就不难理解美国名校遴选人才的过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