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幼儿园教育是为3~5岁的儿童开设的。近年来,随着国家课程体系的调整与改革,将幼儿园课程纳入国家课程的轨道已成为改革的趋势之一。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目光锁定幼儿园课程及其发展历程、特色。本文以泰勒原理分析英国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内容选择、切入方式以及评价,并通过实例加以分析。
英国教育界一直在努力探索一种平衡、宽广、延续的课程体系,使之适合不同年龄、能力、性向以及任何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政府颁布的《1996年教育法》也有明文规定:任何课程必须旨在促进学生在精神、道德、文化、智力以及身体上的发展;使学生为以后可能遇到的机遇、责任以及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准备。英国教育界自1988年引入国家课程以来,逐渐形成了义务教育(5~16岁)一贯制的课程体系。但这种体系将幼儿园课程以及高中课程排除在外,无法真正将高等教育前的课程整合成具有延续性、连贯性的课程体系。近年的课程改革也一直在努力“焊接”业已存在的断层:改革幼儿园及高中课程,使之融入新的国家课程体系。在此改革背景下,英国幼儿园课程的发展及所展现出来的特色越来越成为世人所关注的一道风景线。
英国教育学家、教育与技能部标准任务局官员约翰·迈可比斯曾在公共场合说道:“30年的研究表明,我们已无须再进行争论,那些在生活中凸现卓越的人既得力于他们的动机与自尊,也得力于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能力,因此,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小培养。”特别是工党上台以后,在教育领域扩大包容的同时,将提高标准、追求卓越置于教育的中心地位。教育与技能部教育大臣莫瑞斯也发表演说,强调教育的一贯制,要增强幼儿教育与义务教育的衔接性,尤其是在课程设置上,要尽量做到为义务教育将要开设的国家课程打下基础、做好铺垫。事实上,对幼儿园课程进行重整或改革,在工党上台之前就已经实施了。其时,领军改革的是学校课程与评价局。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规划及实例分析
资格与课程局于2000年5月出版了《幼儿阶段课程指导书》,在理论及实践的框架下对幼儿园课程作了详细说明和规定。为了便于实践工作者把握和领会课程理念,资格与课程局于2001年10月又出版了《基础阶段学习规划》,对《指导书》作了进一步说明。为一线的幼儿园教师框定、选择、设置课程内容,提供了诸多的实践指导和翔实的案例分析。
《基础阶段学习规划》首先阐明,课程规划(课程内容选择)的目的是为了使儿童的学习始于一种有效、有趣、多变、发展的教学情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课程内容规划、设置时,必须实行全员性参与(教师、家长、社区人员等)。课程规划(尤其是具体到各校的课程规划)将不可避免地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儿童的年龄、数量、在校时间、教师数量、教育场所。为了体现这种影响,《规划》选择了五种不同地域、不同教育资源配置的幼儿园,从调查、审视幼儿园的实际课程设置入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现从中取其一,介绍如下。某幼儿园(资格与课程局在此隐去其名称)位于一个小城镇的中心,主要招收本城镇及周围乡村的适龄儿童,注册学生70人,其中20人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专、兼职教师7人。其课程内容安排如表1。
2001.2.26 | 星期一 | 星期二 | 星期三 | 星期四 | 星期五 |
活动/资源 |
| ||||
主题活动 | 儿童利用自己制作的地图步行去当地教堂 | 为忏悔日烤制薄饼 | 儿童利用自己制作的地图步行去当地商店 | 利用较大幅面的地图调查遥控车 | 沙堆寻宝 |
PSED活动 | 介绍自己感兴趣的事 | 互诉自己的新闻 | 交谈自己在步行中所见到的事物 | 制作一张兴趣表以展示地图和财宝 | 探索自己的财宝箱、告诉他人自己的财宝 |
读/写 | 选择地图 | 制作自己的地图 | → | → | → |
数学 | 完成有关颜色及图形的难题 | 数字游戏 | 图形归类 | 图形及颜色匹配 | 匹配及填充空格游戏 |
科学 | 利用显微镜在载片上观察事物 | 利用拖拉机、卡车、小汽车(玩具)“征服”陡坡 | 在行途中利用放大镜观察事物 | 观察磁体及其所吸附的东西 | 利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财宝 |
交流信息与技术/计算机 | 利用鼠标玩游戏 | → | 接触性游戏(如作图) | → | 猜声音游戏 |
沙盘 | 湿、干沙盘比较 | 利用木块和沙子搭建模型 | 利用铁锹和篮子堆沙城堡 | 利用卡车、挖掘机和拖拉机(玩具)堆沙 | 利用篮子、漏斗和刻度尺测量沙堆的体积 |
水盘 | 在不同容积的水盘里应用搅拌机 | 利用锅碗瓢盆模拟做饭 | 利用试管和漏斗观察五颜六色的液体 | 利用水壶等工具测量水量 | 观察在水中漂浮或下沉的物品 |
身体活动(户内/户外) | 吹肥皂泡 | 利用小布袋、球、圈来保持身体平衡 | 跨越障碍 | 随着音乐的节奏跳舞 | 音乐与运动 |
创新领域 | 组建建筑模型 | → | → | 组建城镇模型 | 组建城镇模型 |
感知领域 | 利用擀面杖和刀具处理面团 | 制作干、湿面团 | 利用传输带运送面团 | 揭示玉米面的性质 | 调制颜料 |
想象游戏 | 利用地图摇控小车 | 为电磁火车连接车轨 | 在地图上添置车库 | 在机场升降飞机及直升机(玩具) | 控制玩具从玩具店走到动物园 |
角色扮演 | 乘公交车、火车进行短途旅行 | 自己开设售票点 | 野餐 | 超市购物 | 在旅行社预定假期旅行 |
(根据英国资格与课程局小册子《Planning for Learning in the foundation stage》中的《An overview of our week’s activities and the areas of learning to be covered》制作)
课程内容规划分为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两种。长期规划旨在保证六类课程目标领域能够定期地、经常地涉及到,保证儿童所面对的课程始终全面、充满趣味、富有挑战性、能够不断拓展儿童的体验。长期规划一般提前1年制定,同时要设置较为宽泛的内容供儿童自己选择。因此,在制定计划之前,必须将整个学生样本的实际情况了解清楚,以增强规划的适用性,并可根据具体情况对规划进行微调。短期课程内容规划是以长期规划为蓝本和框架、以教师平时对儿童的观察以及对儿童学习情况的评价为依据而适时地设置的临时性课程。这种课程一般持续几天到几周,涵盖了设置目的、学生自己发掘的内容、教师开发的以兴趣为导向的学习材料。积极有效的长期课程内容规划表通常包括:教学的时间指标;涉及课程目标领域的频率指标;拓展目标的指标以及可能提供的有意义的背景、能提高学习兴趣的特殊的事件及活动(如参观农场或节日庆典)。为了使规划的课程内容全面而平衡,教师必须保证:长期课程规划涵盖课程目标的所有方面;六种发展领域之间的内在平衡;使儿童有很多机会重温有意义的活动。积极有效的短期课程规划表则包括:针对儿童个体或团体的清晰的教学意图,这些意图必须基于课程目标;经历或活动范围的简要描述(教师主导及儿童自发;室内及室外);如何使选定的活动适合儿童个体及团体;儿童的组织形式;参与人员的角色分工;所需的资源与设备。不管是长期规划还是短期规划都不需要教师严格遵守,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增添、拓展、修改。
二、课程切入方式——教与学的特色
儿童天生具有“冲动”的本质,正是这种“本质”造就了儿童无穷无尽的兴趣。儿童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好奇,想去触摸,想去感知,而在这种好奇的背后却隐含着无穷的学习潜力。
英国幼儿园教学模式大体上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行为主义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桑代克心理学理论为框架,以信息呈现、强化(反馈)为教学流程,以教师为本、重在传授,目前这种模式面临着重重诘问与挑战,正在淡出教学舞台;第二种是信息加工教学模式,此模式以加涅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基于电脑的信息处理与人脑的反应相似进行假设,目前此模式在知识教学上仍有市场,但已经渐渐泛化成认知主义教学模式,只好从皮亚杰、维果茨基处寻求理论支撑;第三种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此模式以冯·格拉塞斯菲尔德激进建构主义与皮亚杰社会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在教学中,注重呈现真实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进行个人建构与合作探究。日前,这种教学模式在幼儿园教育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强调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必须具有交流性、多样性、整合性、发展性,强调教师应通过积极主动全面细致的观察,寻找儿童的兴趣点,组建临时课程,实施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的情景教学。《基础阶段学习规划》所给出的案例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课程切入方式:一位幼儿园教师发现一名跟随父母外出旅游归来的儿童兴致勃勃地给同伴们讲述旅游经历,还不时用手在沙地上边画边说“这是德国……”其他儿童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最后大家一起来画旅游路线图。这位教师面对儿童所表现出来的兴趣灵机一动,顺势带领他们到附近的小镇上,并对沿途所见儿童感兴趣的建筑物或标志性自然物拍照,将这些照片按行进的路程展示给他们,让儿童通过“回忆”和眼前的照片在沙地上绘出一条行进路线及小镇的地图。由于儿童的自然兴趣使然,大家兴致很高,不断地在绘出的路线上添加自己所见到的事物。有的加上几棵有点特别的“树”,有的加上自己在路边见到的一只猫。由于城镇的地图比较难画,教师又带领儿童回到镇上,将镇上的主要建筑物拍摄下来,插在沙堆上组成儿童自己的地图,然后每个人在地图上描绘出自己的行程。待到大家都熟悉了自己的沙式地图以后,教师又分给大家纸和笔,让大家在纸上画出城镇地图,这样就可以带着自己的地图去城镇了。
可以看出,作为课程的切入方式,教与学遵循这样一条路线:教师观察与学生表现→发现兴趣的来源与类型→准备教学并切入相关课程或构建临时课程→儿童单独或合作式学习。这种兴趣导向的课程切入方式,以儿童观察事物、表征世界的冲动为前提,从而保证了儿童在课程中的真实参与。
三、课程评价的特色
在泰勒原理的线形流程中,课程评价是课程设计的最后一环和保障。课程评价包含两个层面,其一是学生评价;其二是对课程本身的评价。两者虽相互联系但各司其职。至于学生评价,整个英国的体系呈三级设置:国家考试、教师实施的评价、学生的反思性自评与互评。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实施场所,寓于其中的学生评价在1997年之前分两级设置:教师实施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1997年后,英国政府规定学前教育结束、义务教育开始时,所有公立学校的学生必须参加入门考试,此项考试将展示儿童在学前教育中的收获是否达到义务教育的入门要求。2001年9月,英国政府提议用基础教育阶段档案袋来代替义务教育开始几周内所实施的入门考试,基础教育阶段档案袋主要包含儿童在学前教育即将结束时已有的发展和学习需求,通过教师在课堂内外的观察来描述每个学生的现有状况和未来趋势。正因为考虑到课堂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明天,而在课堂上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方法等的相互作用,最熟悉学生的无疑是教师,教师的判断也因此更显准确,教师长年累月的日常观察比一次入门考试的成绩更能体现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对于课程评价的第二层面—对课程本身的评价来说,由于英国的幼儿园教师有着很大的设置、实施、改动课程的权力,所以,教师对自己所设置课程的反思性评价是课程评价的主体。此外,由于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有许多家长、社区人员或其他利益群体参与,来自他们的评价也为课程评价添上一笔。上级教育机构,如地方教育当局、资格与课程局、教育与技能部等也定期就课程评价给予书面指导或往临检查,从宏观上把握,使幼儿园课程在促进儿童活泼成长的同时,同样能使所有儿童达到义务教育的入门要求,即国家课程的学习要求。
随着国家课程的纵向延伸,幼儿园课程与高中课程逐渐纳入国家课程的框架之内,在渐渐失去原有特色的同时,各自展示出了新的特色:其饶有特色的课程目标、课程规划、课程切入方式乃至课程的评价。在英国近年一直致力于构建的国家终身学习体系中,幼儿园教育是重要的起点。随着各级改革的推进,幼儿园课程还将拓展、重整甚至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