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规避留学申请推荐信的坑?
首先推荐信从数量上来讲,申请每个国家是不一样的,比如说申请英联邦国家一般是要两封推荐信。申请美国要求的数量比较多,是三封推荐信。推荐信如果是由在校生的话,你可以比如两封推荐信就完全用两篇学术上的就可以了,学术上是指教过你课的,你的班主任,在学校就是带你指导论文的,或者是指导你参与某些竞赛的这些跟你有学术上的交往的老师都是可以的,如果是说在校生有比较多的社会工作和实习实践的话,在三份推荐信的时候,也可以把它变为两个是学术的,就是在校老师的,一个是社会活动或者是实习单位的。
第二个就是经常有学生和家长来问,推荐信到底要怎么样来选择这个推荐人,是不是我用我们学校校长给我写,就一定比我的班主任写要更好。理论上来讲推荐信的第一个要素是这个人他要对你足够的了解。比如说你是人大附中的一个高三的应届生,那么人大附中的校长,他在全国有这么多的分校,他有很多日常管理,他可能跟你在没有交集的情况下,你只是通过亲朋好友关系找到校长说让他给你写一封,推荐我们学校的某个在校生,她品学兼优等等的,那么可以说这样一篇推荐信其实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的,因为推荐信的一个主旨就是他对你足够了解,才能写出一个客观的评价。
但是反过来讲,如果校长教过你课,你的班主任也教过你课,他们两个对你同等了解的情况下,当然要用校长,就是用职别、级别更高的,在这个领域里面更专家更权威,更有资历,更有知名度的。但是如果是说你跟他并没有什么客观上的交集,只是说一面之缘那种形式让他来写的话。其实,达不到真正推荐对你全方位了解的这样一个重量的话,其实这个推荐信也会打折扣的。
另外,我经常做的就是说你的所有的文书并不是割裂开来,你所有的文书是有一个整体规划的。比如说你自己的哪几段经历,你要把它放到你的ps当中,你的哪些竞赛活动、证照、技能、编程能力、学科科目的能力,你考了哪些比如说cfa的证书等等,你要把这些资历型的罗列出来,你就展现在你的简历里面,然后还有哪些话,你不能都放到里头自己去夸,你也可以把这些你自己身上还有的,未尽的这些想表达的这些优势呢,可以用老师推荐人的这个口吻,用它的视角来陈述出来,比如说你的组织领导力,你的学术,解决困难的能力,抗压能力,应变能力等等都可以通过老师的嘴来说出来。
另外推荐信是有几个核心的。理论上对于西方人来讲,给你写推荐信的这个人写出来的推荐信对你来讲是要保密的,因为所有美国大学的网申里面都会有一个选题,就是你是不是要选择放弃要去看你的推荐信的这样一个权利,一般都是选放弃,因为老外会认为推荐信为了保证客观公正,就是说他写,然后你不看内容,直接递给学校,这样的话就是由第三方推荐出来的,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说的才是客观的。当你知道内容,或者你参与这个推荐信的制作了,那这个内容肯定不客观了,他已经参与了你自己对这个推荐信的一个主观意识上的修改。所以核心来讲,推荐信内容,你是看不到的,这是西方人的理解,但是国内的老师一般就是说行,没事儿你写吧,你写完我认可就可以了。
所以,如果是中国教授的老师的推荐信,我们可以来做一个统筹安排有哪些特点,我们可以借用老师的这个观点和角度来阐述出来,在你的推荐信当中陈述出来,这也是非常好的去利用推荐信来发声的这么一个角度和功能。
另外,推荐信这个部分我想强调一下,在申请过程当中会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因为你找的学术的老师都很忙的,可能有学术会议,或者是休假,或者在海外交流有时差。所以有的时候在申请的时候,一般都是你先把同意申请写推荐信的老师,他的名字、职位、联系方法、邮箱、电话都填到网上申请里面。当你一提交的话,你申请的这所大学就会自动的往你提供的这个老师的邮箱去发个确认信,老师要点开这个链接,在确认信的要求下回答一些问题,再把他的这个推荐内容去上传。所以推荐信是要有一个老师提交上传这么一个过程的,有的时候一定要在这个过程随时跟老师互动,确保老师在第一时间把推荐信上传了,否则的话你自己提交了,但是老师一直没有上传内容。
如果是这样一种情况,你自己在网上申请的状态永远是缺材料,比如说你还缺哪个老师的推荐信,你只要缺材料的话,学校就不会受理,有的时候会因为你长时间没有在学校要求的这个日期之前把材料补充完整,可能就把你拒掉了。因为可能邮箱不在你的手里,你自己不可控,所以一定要跟老师提前沟通好,你要在什么时间提交申请,你一定要保证老师及时做推荐信的一个提交和上传的工作。
推荐信的字数一般来讲在一个page,一页里面推荐信的内容有四五百个单词就够了,排版的时候可以稍微紧凑一下,字数稍微小一点,能够在一页纸的范围就可以了。如果是老外写推荐信,他会非常简洁,大概就是五行字,中国人可能说的多一点儿,但是也是把推荐信控制在一个page是比较合理的一个篇幅。
那今天关于主题的一些文书写作的形式已经分享完了,稍后我会给大家举几个例子,我经历过的一些学生,在文书写作当中有哪些写得比较出彩,录取结果也比较好的。
就以2018年入学的申美国研究生,人大新闻系的一个学生来举例,他申请的院校包括像哥伦比亚大学,宾大,康奈尔,南加大,这些学校他都申请了。因为他是国际政治和新闻学的一个双专业,所以他申的有新闻,有国际关系,哥大、南加大、NYU全部都拿到offer了。那么我来说一下他在申请哥伦比亚大学的时候,他的文书是怎么样打磨润色,到一个最好的效果的。
首先开篇是引用一个在普利策奖一百周年的一个学术活动的一个会议上,这个会议正好是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图书馆的某一个大厅举行的,在这个会议上推选出来的年度普利策奖最佳记者的一个得主,是一个女性。她有一段发言,她说我们现在做新闻的在面临一个技术上的变革,面临一个比较大的一个转折点,现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我们到底是应该如何走下去,他在表达了自己一个信心和做一个新闻人的一个坚守,把这个人的演讲内容先提出来,因为这个部分是非常简洁,非常能够代表一个做新闻人的一个决心的,把人家说的话先抛出来,就是刚才我说的这个就是共情的一个做法,这个事情发生在哥大,普利策奖又是新闻这个领域里面最高等级的一个奖。
通过这样一个事情,把自己对于职业的目标和期许,和对于新闻人坚守的这种品格特点,把它表达出来了,然后自己再去发表一下说,你看这个新闻记者一直到现在,历经了哪些时代,历经了对社会的影响,比如说新闻的这种理念和技术产生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自己为什么还想坚守做新闻的这样一个态度。
人大新闻学院在国内是一流的,客观事实,人家都知道了,不用赘述了。重点我们就花了很多的篇幅,因为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讲,你的社会责任感是你从业的一个最核心最基础的一个内核,我们就花了很多的篇幅在讲他去非洲的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做了义工,整个暑假时间去贫民窟,帮助贫民窟的一些比如说女性,给他们讲一些如何去创业,如何去学习一些技能,帮他们上英文课等等,大概将近有两个月的一个社会工作的经历。
在这个经历当中,他自己就是看到了贫富之间巨大的差异,这是发达国家和非洲落后国家之间巨大的差异,一个是对他自己形成了一种震撼,再一个就是这种震撼下,他不是说简单的去做一个义工的这样一个角色,而是在想我还有什么样的社会能力可以再帮到他们,因为她是学新闻的,他就用影像去记录下来这些人的形象,他去做一些采访,把它做成一个纪录片。然后他回到国内之后,就在人大的校内,自己组织了很多社会活动,在这些社会活动上,他就播放了自己记录这个宣传片,让大家意识到这个社会上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需要资助,需要帮助的,他回来之后就持续的在做募捐的这件事情,然后把募得的这些美金全部反馈到这个非营利组织。
然后由非营利组织把募捐过来的资金反馈到他当时去做义工的贫民窟,使得他们来改善自己的其实就是授之于渔,而不是授之鱼了,我只给你打钱让你去花没有意义,我给你些技能,带给你一些观念,告诉你这个世界的多样性,鼓励你走出现在的这样一种生活状况,告诉你只要人有目标,你就是可以改变人生的,从这种思想层面去干预和去帮助他们,可能这样效果是更好的。
他经历这件事情的一个描述就把他的社会责任感完全呈现出来了,然后就针对哥大这个专业的了解,对课程设置的认知,自己在未来做职业的时候,因为新闻的门类比较多,他自己是要做这种时政类的,因为他还有一个辅修的专业是国际政治,所以他一定是要做新闻,时政类的新闻,他把自己的职业目标又去描述了一下。在跟这个学生沟通过程当中,他自己做了一个公众号,我就关注了他的公众号,他定期对公众号发一些随笔,小散文,一些诗歌的创作,我都是有了解的,因为他只要有更新我这就能看得到。最后这个文章结尾的时候,我就引用了这个学生他自己写了一首诗。
他的这首诗写的是叫凡高,因为他读了凡高传之后,他觉得有些感受就写了一首诗,我们就帮他把这首诗翻译成了一个英文,然后把它做一个结尾。他这首诗的核心意思就是说,当你的眼睛里面有美的话,即便有一天你失去了光明,那你依然是有一个对美的向往,和对美的这种创作能力,核心是这样子,这个也表明了他的态度,就是即便是做一个新闻人,现在形势也比较严峻,整个传媒的变革比较大,但是他还是很坚定地坚守自己的一个理念,这一切用她自己的诗来做一个结尾。
所以基于学生的整个背景情况,再加上他文书写作的这样一种风格和特点,那么他最后的申请结果还是非常理想和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