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IB教育在中国大陆风生水起,家长和学生有极大的兴趣来了解IB课程的特点,一位资深IBDP老师和大家分享一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
在日常教学中您有什么好的案例和大家分享?
这次我的例子就是绘图法怎么样可以用到文学的论文分析中来。这几年学生都会用这种方法了,我的重点是说,我们原来是怎样,经过学生发展之后有了什么变化,是可以看得到学生在吸收别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怎么来发展的——我就是做这样的方法的传承或更新发展。
有些孩子在接触论文之前,理不出头绪,觉得在小学和初中时作文很好,怎么上了IB之后反而文章写得甚至不及格了,这是什么情况?
实际上是学生写作的目的不明确。写作分很多种,EE写作是理性的、逻辑分析的论文写作。很多孩子和家长认为的好文章,那是创作(creativity),而EE是critical的,它是逻辑推理、逻辑认证的,更像一个理科的东西,就是“我”要把一个事情或一个现象给证明下,或者“我”要给出一个判断或结论,同时要使“我”的判断是客观的、理性的。它的分析必须要有论据,有推理过程,更像是在解一个数学题,根据一些已知(文本),根据文本间的关联,找到蛛丝马迹,去推论出一个结果。初中或小学的写作像画画,老师说我们要画个春天,topic是春天,每个人看到的春天的颜色是不一样的,甚至孩子会写心目中的春天,画面中更多的是creativity的呈现。孩子们的写作目的不一样,或者说要求运用的个人能力和技巧是不一样的,这没有可比性。

 


老师分享经验


现在普通小学和初中的老师,由于各种原因,一般不是很重视学术基础的培养,现在不少家长和孩子在做读IB等国际课程的准备,您有什么建议,让家长有意识地来培养?
首先孩子的功底就是孩子的学习习惯要非常好。
第二个,相对来说能力要均衡一些,不能偏科偏得很厉害。选IB的学生总体来说要都能handle,否则从结果上来说局限性很大。
第三个我觉得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孩子必须要能自我管理。我们现在一些孩子的好,不是他自己的好,是在外力作用下的结果,不是孩子本身的能力或特质。这种孩子一旦放到IB的学习中来,他/她就没方向了,因为他/她在外力的强迫作用下去做别人要求做的事情,虽然这通过机械性的训练会有提高。而IB教育恰恰是反机械的,像我们的文学训练和做题目,你要得高分的话,你要有捷径,就像苏考官给的例子,你可以写张爱玲的意象,但是得不到高分的。所以你自己要有自己的意识。
还要自立,这点很重要,不能跟着别人,有内在驱动力的孩子比较适合读IB。被动的孩子读IB不大合适,可能会迷失,可能会很沮丧,觉得和以前老师上课的方式完全不一样,“我”不能够通过做题目和背概念来提高“我”的分数了,就会觉得很失落。
IB优势很多,在教学实践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呢?
国内教育不是一无是处,不管是由于内力还是外力,国内教育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还是有帮助的,但是每个人的兴趣点不同,IB教育更多强调的是个性化的东西,个性化的东西很多是经验的东西,不是通过规章制度或者某一学科的考核要求可以直接给到的。国内教育有些学科的要求很清楚,这个就是要背诵的,这个就是找关键词的,这个就是看大量的背景阅读的,可以找到门道的。IB教育因为活,因为注重学生的个性,这个过程中可能有一些学生没办法及时发现自己的需求或者认知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如果弄不清,很可能会迷失。迷失之后基础也会受影响。国内教育一年两年三年基础还在,大量的阅读和字词的背诵,所以基本功还是很扎实的,包括知识面等。IB就可能两面都没办法获益,可能灵活的思考、思维的东西不能形成,而基本功、基本应试储备的东西也达不到,对学生来说就会很迷乱,找不到自己的立足点。
问题就是学生还是比较依赖于老师,觉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能找老师。这是目前发现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当然了这个不能怪学生,因为传统的教育中没有教他们怎样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这也是好的地方,至少他/她知道要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会主动寻求帮助,这点也是IB教育中比较多的,因为我们大量作业的形式其实是一对一的指导。写初稿啊,或者列提纲,就是你所关心的这个东西我对你进行评价,就是个体的授课方式,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跟老师进行交流,寻求某种帮助,这对他们来说也是非常有用的,这点很好。
对想读IB的初中生的建议:语言能力——英文要过关,这个是别人帮不了你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老师可以慢慢引导,只要你以开放的心态愿意去学去调整。但是基础是别人给不了你的,一定要自己解决,要加强英文的学习。
中文的阅读面和阅读量要保证,还有阅读兴趣要保护,不要给他/她一些要做文本分析之类的作业去束缚住他/她的手脚,这个时候要大量阅读,大量的积攒感受慢慢发现自己的专长、自己的兴趣点。IB教育一个很好的地方就是要发现你自己,发现你自己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包括我们做老师也一样,我是这样做的,这是我,我的同事那样做,那是他/她。我们互相之间可以交流,可以co-teach,但是我们谁也取代不了谁,其实个体都是这样子,学生也是这样,你发现你自己,你的专长在哪里,你的弱点在哪里,然后怎样把自己变得更好,没有必要去把自己变得跟别人一样,去跟别人比,没有必要,就跟你自己比就好了。所以要保护孩子的兴趣点、好奇心,保护他们的个性。
从整个IB课程体系或者从上海位育中学的要求来说,您对家长有哪些建议?
现在一些家长的心理状态要调整,有几个误区要纠正。
要说因为国内教育很不好所以去读国际教育,好是非常主观的,各有各的好和不好,所以不要抱着对国际教育是比国内教育好的期待来读国际教育,好与不好是自己承受了之后,自己得来的,不是客观存在的。
不要认为国内教育太累,国际教育轻松,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千万不要说我的孩子在国内的教育中考不了一个好的学校,所以我就送他去读国际学校,这个根本没有建立在相应过程上的一个合理度,这是不成逻辑的。其实国际教育IB教育要求是非常高的,而且学生也很累,如果真正的要学好,要近乎脱胎换骨的改变(整个人的精神、气质还有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很累的。从前九年制建构起来的东西全部打散,从这个角度来说是更累的。所以千万不要说我读国际教育是更轻松的,可以投机取巧的,可以避开国内教育的压力的,没有这种说法,国际教育还要学习语言,其实压力是更重的。
还有一个就是拿着国内教育的理念来把国际教育当成洋高考,这个也是家长认知层面需要提高的,很多的家长还是不能理解,更多的还是放在对分数的执着上,还是要拿42分(学科总分)满分,或者要拿39分40分的高分啊,所以开家长会会直接问我的孩子怎样可以拿到7分。其实很多家长选择读国际教育,本身有对国内教育太过注重分数的应试的不适应或者说不认同,所以如果还用这一套来面对国际教育就没有意义了,所以不要太注重分数。我会对家长说你为什么要专注于7,7对有些孩子很容易实现,对有些孩子很难实现。在评价时,有的孩子拿了7我都要批评他,而你拿到4或者5我都要表扬你了,所以家长观念一定要改变,好像我来读IB就是奔着分数来的,这是很奇怪的思维。
还有就是对教育的理念要转变,必须认同IB教育的理念,确定它的philosophy你是能够接受的,而且觉得自己有义务去在自己孩子身上真正实践出来,而不是说不管理念,只管分数,这样以来家长就不会过于干涉孩子的学习,不会替他去做科目的选择,不会在孩子碰见问题时不是孩子来找老师而是家长来找老师。本土家长过多地介入孩子的学习,孩子一碰到问题或者孩子在他面前表现出畏难的情绪,他/她就马上打电话给老师。如果家长还是保护式的、庇护伞式的教育理念,是不适合来学习国际课程的。
家长很重要,很多时候更有必要去教育家长,家长一定要去了解这是什么东西,然后要去比较,然后鉴别是不是适合我的孩子。

 

咨询热线:400-600-2935

 

在线预约咨询 微信

 

国际学校 微信公众号

 

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